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電影賞析。阿嬤的夢中情人

阿嬤的夢中情人

上映日期:2013/02/27
導演:北村豐晴 蕭力修
演員:藍正龍、安心亞、龍劭華、沈海蓉、天心、王柏傑、廖峻、澎澎等


        阿嬤的夢中情人以台灣電影崛起的時代作為背景,描述一段簡單且感人的愛情。北川豐晴誇張的手法,就如同早期電影大量生產下荒誕不經的電影劇情。甜美可愛的安心亞在劇中相當的搶眼,硬底子的龍劭華與沈海蓉詮釋出真摯情感讓人笑中帶淚。片尾還播放大俠梅花鹿(1961)等黑白片片段,不知是否還有間諜紅玫瑰(1966)或者第七號女間諜(1964)。讓人感到有趣的是,當時即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置入性行銷,以及印象中民風純樸的時代,竟可如此露骨的對白,是我把古人想得太簡單了嗎?


     「玉嬌,你最近胸部怎麼長得這麼豐滿?」
     「人家我可是有秘訣的。」
     「喔?是什麼祕訣?」
     「人家我吃了會豐滿的通乳丸」
     「喔?那你嘛僅拿給我看嘜」
      (女方燦笑,並從枕頭下拿出?)
     「這甘是『仙桃牌增乳丸』?」「呵呵呵」「難怪你最近這麼水阿」
      (雙方呵呵呵)

 
        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是值得研究的,北投這一個溫泉鄉為當時台語片著名的採景之處。北投在日本殖民時期即已經發展成為旅遊遊憩的勝地,溫泉旅社紛紛設立。
      「1956年台灣電影揭開台語片風起雲湧的黃金年代。以土法煉鋼、改裝器材到民營片廠林立、新明星絡繹不絕的誕生。台語片興盛於1955年至1970年,至80年總產量達1000多部,現存於台灣電影資料館者、僅200多部。當時的電影創作元素天馬行空、瘋狂奇想,堪稱台灣影人大展激情與夢想、狂熱而美麗的時代」


簡略整理台語片發展


  • 1956年麥寮歌仔戲團拱樂社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大獲成功後,引發台語片風潮。該年台語片出品21部,內容多以民俗(廖添丁、瘋女十八年、望春風)為主題。台語片成本較低,觀眾多為中年人、中下階層為主
  • 1958年台語片戲曲內容漸趨為偵探恐怖片、乞丐藝旦(王哥柳哥遊台灣)等走向
  • 1962年由台灣省政府與多家台灣、日本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電視公司成立,並於該年十月開播。台語片備感壓力下,產量未減但品質不佳
  • 1969年國語片產量超越台語片(11月中視晶晶開播,造成萬人空巷,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裡亦演出此處)

        近來此種貼近生活的台灣味電影開始有增加的趨勢,譬如在低迷經濟中殺出重圍的海角七號,茂伯親切的形象深入人心;抑或是艋舺、陣頭、雞排英雄各種台灣典型意象下的故事;更別提PTT反指標、春節票房長紅的大尾鱸鰻。但除了一時熱潮,娛樂性以外的電影外,其實更加期待讓人回味無窮、後座力更加強烈的電影。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www.ctfa.org.tw/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教學資源。自然景觀帶-沙漠植物


沙漠根據其分布,可分為熱帶沙漠和溫帶沙漠。

共同特徵:氣溫─白天酷熱、夜間嚴寒,日溫差極大

                    雨量─年雨量在二百五十公厘以下,降水變率亦大
                    風強、植物稀少。
植物:熱帶:以仙人掌、油木為主
            溫帶:以山艾為主。

沙漠植物(Desert Vegetation)適應極端乾旱之狀況的生存策略


一、短生植物(Ephemeral plant):由於降水不具規律性,且一年中只降一次或二次雨,甚至常年不雨。因此,短生植物須在短暫的數天或數週內,完成萌發、生長、開花和結實之全部生命循環,種子要等待下一次降雨再萌發,也許要歷經數年。此等植物係藉逃避而非耐乾旱以生存


二、旱生植物(Xerophytes):沙漠中的多汁植物,最常見者為仙人掌,具有接近土壤表面的展延根系,即使在一次小雨後亦能迅速吸收水分,然後將其貯存於莖部的肉質器官內,同時通過縮小蒸散表面,不長葉子,才以硬刺、多蠟、漆質的表皮等,減少水分的蒸發。由於蒸散表面小,自然其行光合作用表面亦小,因而具低生產率特性,故其高僅數呎


三、多年生耐早的沙漠植物(Perennial plant):一般都有深根系統,足以深入地下水源,並常藉落葉以維持其生存。沙漠植物常長有硬刺或分泌辛辣的汁液,以防禦動物吃食的方法,俾維生存


四、深根植物(Phreatophytes)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001 撰寫:陳文尚


楊宜聆、葉增勇(2002) 荒漠生態系的簡介 科學教育期刊(254)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教學資源。第一級產業-礦業(金礦)


          

研究:地震促金礦形成

(法新社巴黎17日電) 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今天刊載的研究顯示,地震發生時,金礦會在「幾乎一瞬間」沉積於地殼之中。
澳洲研究團隊表示,地震會在地殼中震開充滿液體的洞穴,造成壓力突然下降,轉而導致液體迅速膨脹和蒸發,溶解在其中的黃金粒子會「幾乎在瞬間沈澱」。
「因此,反覆發生地震可能促使有經濟效益的黃金沉積物形成。」
研究人員說,全球已知多數黃金源自石英礦脈,這些礦脈是在地質上的造山時期形成,最遠可追溯回30億年前。
地震時會形成礦脈,但壓力波動強度或地震是如何促使黃金產生礦化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利用數值模型模擬地震時充滿液體的斷層洞穴壓力下降的過程。
他們因此解答了長久以來有關全球黃金資源的問題,也就是黃金是如何從高度液化狀態濃縮成固體的、可開採的金礦。
研究顯示,單一地震不會產生具有經濟效益的黃金礦床,黃金沉積物一次只會形成薄薄一層。研究團隊說,要形成100公噸金礦沉積物,花費時間不到10萬年。(譯者:中央社張雅亭)